超快激光作為現代光學領域的前沿技術,憑借其超短脈沖寬度與超高峰值功率的特性,在微納制造、物理研究及工業應用中展現出革命性價值。本文系統梳理超快激光從納秒到阿秒的技術演進脈絡,探討其核心技術突破、工業應用場景及未來發展趨勢,揭示該技術在推動跨學科研究與產業升級中的關鍵作用。

一、技術演進:從納秒脈沖到阿秒光學的時空跨越
(一)納秒與皮秒激光的技術奠基(1960-1980年)
1960年,美國物理學家西奧多·哈羅德·梅曼成功研制首臺紅寶石激光器,輸出694納米紅光,標志著激光時代的開端。1961年,調Q技術的應用使激光脈沖寬度壓縮至10納秒量級,首次實現短脈沖輸出,但受限于諧振腔長度(脈沖寬度公式為2L/c,L為腔長,c為光速),納秒成為當時技術瓶頸。
1975年,可飽和染料吸收體在寬帶染料激光體系中的應用,推動亞皮秒脈沖的誕生,激光脈沖進入皮秒(10?12秒)級。1976年,漢斯與肖洛提出激光冷卻理論,為原子精密操控奠定基礎,該技術后獲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。
(二)飛秒激光的技術突破與超快概念確立(1981-2000年)
1981年,碰撞脈沖鎖模(CPM)技術的發明引發飛秒激光研究熱潮。通過腔外壓縮技術,脈沖寬度相繼突破8飛秒、6飛秒,“超快激光”術語逐步取代傳統“超短脈沖激光”。1985年,啁啾脈沖放大(CPA)技術的誕生成為關鍵轉折點:該技術通過“展寬-放大-壓縮”流程,在不損傷光學元件的前提下將峰值功率提升數個數量級,使聚焦功率密度達1022W/cm2,進入相對論光強領域。CPA技術因對高強度超短脈沖產生的革命性貢獻,于2018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,獲獎者唐納·史翠克蘭德成為百年間第三位獲該獎項的女性科學家。
1990年代,摻鈦藍寶石晶體與自鎖模(克爾透鏡鎖模,KLM)技術的結合,推動超快激光進入“超強時代”。太瓦(TW)級桌面激光系統成為實驗室標準設備,峰值功率從吉瓦(GW)躍升至1.5拍瓦(PW),為后續阿秒脈沖研究奠定基礎。
(三)阿秒激光的量子探測革命(2001年至今)
2001年,奧地利科學家費倫茨·克勞斯團隊利用少周期飛秒鈦寶石激光與惰性氣體相互作用,通過高次諧波產生及振幅選通技術,首次實現650阿秒(10?1?秒)單脈沖測量,開啟阿秒光學時代。2023年,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阿戈斯蒂尼、克勞斯與呂利耶,表彰其在阿秒脈沖產生及電子動力學研究中的貢獻。該技術使科學家得以觀測原子、分子內電子的運動軌跡,被評價為“打開了海森堡未及想象的量子觀測窗口”。
二、工業應用:精密制造領域的顛覆性工具
超快激光的“超短脈沖”與“超高峰值功率”特性,使其在微納加工中展現獨特優勢。飛秒激光的“冷加工”機制(熱擴散范圍<1微米)被廣泛應用于半導體領域:可在芯片表面刻蝕微米級微孔,或對柔性電路板進行無熱損傷切割;在航空航天領域,其能在渦輪葉片上加工精度達微米級的冷卻孔,提升發動機高溫性能;生物醫療領域,飛秒激光手術刀可實現細胞級精準切割,適用于神經外科等精密手術。
此外,超快激光正從“加工工具”升級為“材料設計平臺”。通過強激光與物質的非線性相互作用,可在材料表面構建納米級光柵結構,賦予金屬超疏水、超耐磨等特性;在玻璃內部雕刻三維光子晶體,為量子通信網絡提供關鍵光學元件。這種“激光誘導材料改性”技術,正在重塑材料科學的研究范式。
三、未來趨勢:從極端物理到量子科技的前沿探索
當前,太瓦級激光系統已實現桌面化,1.5拍瓦激光裝置可模擬恒星內部光強條件。未來研究將向艾瓦(EW,101?瓦)級激光邁進,需融合CPA技術、光纖激光與光學參量放大等手段,有望為慣性約束核聚變提供新型點火方案。
在量子科技領域,阿秒脈沖作為“電子動力學探針”,可實時追蹤量子態躍遷過程,為超快量子邏輯門研發提供技術支撐。同時,超強激光與等離子體的相互作用研究,正嘗試在實驗室復現黑洞邊緣的極端物理環境,為宇宙射線起源、高能天體物理等研究開辟新路徑。
超快激光的發展歷程,是人類對時間與能量精密操控的進化史。從納秒到阿秒的技術跨越,不僅突破了光學物理的理論邊界,更催生了半導體、醫療、能源等領域的產業變革。隨著CPA、阿秒脈沖等技術的持續迭代,超快激光加工設備將繼續在極端物理研究、量子信息與先進制造中扮演核心角色,成為連接基礎科學與產業應用的關鍵紐帶。未來,其發展將進一步拓展人類認知自然與改造世界的維度,書寫光子技術的新篇章。
咨詢熱線(Tel): 0591-83855102
E-mail:uki@measopt.com
聯系人:翁女士(UKI)
地址: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建新鎮西三環智能產業園A3棟